XC SPORTS

行业动态

杏彩体育,汽车头条 - 江淮“抹杀”了自己

2025-01-04 13:18

  这句线周年庆典,时任董事长的左延安说,进入不惑之年的江淮,需要谋求从“另类”到“主流”的跨越。当时主营商用车的江淮意识到,再不做乘用车就有可能被边缘化。

  一晃20年过去了,迈向主流乘用车市场的那条腿,总是悬在半空之中。尽管也曾“左手大众,右手蔚来”的辉煌过,但如今的江淮依旧未找到落脚的地方。

  曾经“手敲肩扛”造出安徽第一辆车,立下拓荒之功的是江淮。1968年,前身还叫巢湖汽车配件厂的江淮汽车,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工人与技术人员,手敲肩扛造出安徽省第一辆2.5吨载货轻卡,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空白。

  从一座荒岗起伏的小工厂走出来的江淮,被称之为敢想敢拼的“先行者”。这个精神,也伴随着江淮从重重困难重绝地求生。

  1990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困难的一年,江淮也一度命悬一线。当时的江淮亏损严重,濒临倒闭,为了生存,工厂加工老鼠夹子、旱冰鞋、台灯等,勉强糊口。

  但是,江淮是幸运的,有一个骁勇悍将。41岁,敢想敢干的左延安临危受命,接手江淮。不过,当时左延安曾被评价为,“你为人太内敛,缺少魄力,是搞技术的料子,但不适合做管理。杏彩平台登录注册

  左延安为人时确实非常低调、内敛,一旦做起决策来却是雷厉风行。“与其久拖苦熬,不如趁早另寻出路。”左延安决定,不破不立。

  左延安决定实事求是,提出“面向市场,面向行业,扬长避短,调整结构”的16字方针。并为江淮制定了一个清晰且的策略,以客车底盘为突破口,发挥江淮汽车底盘重心低、安全性舒适性好的强项。

  正是这股敢想敢干的拼劲,和精准明确的策略,到90年代,江淮已经在商用车市场站稳脚跟。之后,左延安说了这样一句话,“尊严,我很爱听这一句话。江淮人很有尊严,出去以后受到人家的尊重,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。”

  这句线%以上的增幅,从开发客车底盘,改写以卡车底盘改装客车底盘的30年历史到,进军轻卡领域,取得国内中档轻卡市场的龙头地位……

  那时候,谈起江淮,就像左延安说的“很有尊严”。尊严来自于,江淮擅长采取“引进技术再创新”的发展模式。曾有外国企业高管曾对左延安说,“我们找合资对象不找你们这样的企业,主意太大,学习力太强。”

  主意太大,学习力太强,是对江淮极大的肯定。彼时,江淮已在轻卡、MPV、客车市场颇有建树,唯独在乘用车领域一片空白。

  2004年9月26日,左延安正式宣布,江淮将进入轿车领域。“如果不上轿车,三五年内,江淮被边缘化或者被重组是很有可能的。”

  在迈入乘用车领域的初期,左延安决定,放弃引进技术再消化,转而走自主研发的路。但是,自主研发,这条正确的道路,比想象中难走很多。

  经过近两年时间,2007年,江淮自主研发的首款轿车“宾悦”正式上市,其后江淮又接连推出了同悦、和悦、悦悦等系列轿车产品。但是,大力投入开发的轿车产品,未达预期。

  当时,市场在问,杏彩平台登录注册“江淮懂得怎么造乘用车吗?”门可罗雀的销量,也以非常直白和残忍的方式,告诉江淮“造乘用车,是一门大学课程”,和以往吸收消化的商用车不同。

  果断的左延安,再次对江淮动了刀,明确“品质JAC”的战略定位,计划“十二五”期间投入百亿进行技术研发,他强调,“中国汽车不缺规模,但是品质好的汽车产品永远有市场”。

  为此还启动了“40+4工程”,推动JAC大学成立,“公司大学”又转而成江淮市场竞争力的催化剂。可以说,左延安时代的江淮,一直都在一条“难而正确的路上”,因为左延安希望江淮人依旧能够有尊严。

  只是,如何打造出让市场接受的乘用车,依旧是摆在左延安案头的重要任务。“商强乘弱”的局面如何改变,左延安需要拿出更多的办法。

  2009年,江淮轿车依然不温不火。同年,左延安刚好60岁已到退休年龄杏彩体育。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,从2001年开始,为“准生证”奋斗多年的安徽老乡,还是晚辈的奇瑞,彼时已经坐在了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位置上。

  为了继续拓展江淮的乘用车业务,本左延安的退休时间在2009年,其后由于安徽省国资委挽留,任期从2009年开始又延长了5年。

  不过,左延安推进轿车项目的时间仅仅只有7年多。2011年,江淮在乘用车市场上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,轿车项目,成为了左延安提前“下课”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。

  那一年,62年的左延安,从江淮下课了,2011年江淮突破50万辆年销量,销售收入也由3000万增长到了366亿元,也算给了左延安一个不错的“毕业礼物”。

  2012年,安进从左延安手中高位接盘。所谓高位,左延安在任的21年里,江淮汽车销量与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34.5%、40.3%,从濒临倒闭的地方国企,成长为拥有数百亿资产的上市公司。

  当时,交到安进手里的江淮,唯一待解的难题,便是加强江淮在乘用车市场的表现。不过,接盘的第一年,江淮汽车年销量为44.9万辆,销量没有能延续高速增长,而是同比下滑3.78%。

  未能延续销量增长的趋势,让市场非常意外。因为,安进并不是空降兵,他的父亲是江淮汽车的老厂长。他从1975年以来就一直任职于江淮,几十年下来,可以说对江淮“很了解”。

  不过,当时的中国自主品牌正面临新的转型期,销量有所波折也在所难免。不过,熟悉江淮的安进,并没有带来新的希望。“安进时代”,却成为江淮“丢掉自己”的转折点。

  转折主要体现在销量数据和财务数据上。总结为一句话,“江淮的销量原地踏步,盈利却整体呈断崖式下跌。”

  安进上任以来,“左延安时代”为江淮立下功劳的旧臣,王朝云、戴茂、王江安等重臣先后“下台”,离职。

  这样快节奏的“清洗”并不多见。江淮的员工认为,安进和左延安有着很大的不同,左延安讲究人心,安进更看重名声和效应。

  时代的大势,也给过安进时代一些辉煌杏彩体育。2015年前后,江淮抓住SUV的红利期,凭借“SUV双子星”——瑞风S3和瑞风S2,曾有过短暂的“高光时刻”。不过,并不长久。

  作为曾经的小型SUV冠军,瑞风S3有机会成为这一市场的标杆,因为在瑞风S3之前,几乎没有小型SUV能够销量破万。但是,江淮汽车没有坚持下去。

  安进时代的老问题。在已经有优势的情况下没有进一步思考市场,取而代之的是躺在功劳簿上吃饭,市场在变,江淮没变,下滑就是不改变的结果。

  销量的持续下滑,让江淮少了挺直腰板的底气。但是,丢掉江淮人尊严的,还有对技术的忽视。这原本是江淮最有利的武器。虽然,安进也时常喊那句口号,“保研发就是保未来”,并在财报上体现,慷慨的研发投入。

  不同的是,安进打破了左延安“靠别人不如靠自己”的执着。左延安一直有着“技术被外资控制,则将最终失去民族品牌的荣耀”的担忧。不过,没想到,他的担忧有一天会在安进身上成为现实。

  2016年,江淮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。一年后,由政府牵线,江淮和大众合资成立“江淮大众”,推出新品牌思皓,第一款车型思皓E20X销量惨淡,随后几款新车型也都未能掀起波澜。

  到2020年,大众汽车以10亿欧元收购了江淮手中50%的股份,以75%的绝对优势拿去了江淮大众的控制权,江淮大众便顺理成章成了大众安徽。

  作为中国第3家“合资大众”,江淮大众的最后,连名字都被丢掉。而且从江淮大众到大众安徽,江淮所寄希望的大众这张“技术”底牌,并没有用好。

  时间来到2024年,蔚来与江淮的代工合同到期。江淮表示自2024年起,本公司的产销快报将不包含蔚来车型数据。

  出售了蔚来工厂之后,江淮失去了一部分的利润,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之际,没有了蔚来的那部分数据,江淮的销量被打回了原形。

  不过,有统计显示,靠着替蔚来“代工”,2018年-2022年,江淮通过代工,在蔚来身上赚了30亿元,2023年,通过出售两座工厂给蔚来,江淮又成功套现45亿元。

  卖掉蔚来代工厂的江淮,拿到钱后并未向左延安时代一样,将重心放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上。送走了蔚来,转投华为,江淮希望再一次借助华为的智能技术实现翻身。从分工上来看,基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,江淮主攻生产制造,华为主攻产品销售与技术。

  江淮的故事,是不是变得很熟悉?像极了当年的华晨,“躺着能赚钱”就行。安进治下的江淮,一步一步丢掉了在外资面前挺直腰杆的底气。

  不夸张地说,当思皓被扫进故纸堆,江淮大众成为大众安徽之后,江淮奋战多年的乘用车业务,进入到了空白期。

  想活下去,不成为第二个“华晨”,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自己“全权掌控”的品牌。靠谁都靠不住的江淮,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了。

  和华为的合作还没有推向市场,“无牌可打”的江淮必须打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牌,这也是钇为品牌诞生的原因。江淮希望,借助钇为,重新梳理杂乱的乘用车体系,再战新能源市场,为江淮求一线生机。

  其实,江淮在新能源的储备上算得上老手。从2002年,江淮便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,2010年,江淮新能源首款纯电车iEV1上市,2014年,第二代产品iEV4入市。至钇为推出,江汽集团有着17年的电动化积累。

 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项兴初表示,新能源时代又给了所有人一次机会,江淮决定奋力一搏。问题是,江淮乘用车能够从泥淖之中,挣扎而出吗?

  至少那时候的江淮看起来是雄心满志的。根据规划,未来5年的时间,江淮钇为将面向新能源最大规模的纯电动A级车市场,打造钇为3、钇为X3、钇为5、钇为X5四款重磅产品。

  可以说,钇为承担着江淮汽车“全村人的希望”。以最快的速度占有一席之地,才是钇为品牌乃至整个江淮的当务之急。

  将改命的第一款车型,放在钇为 3这样一款小车上,市场对江淮的转型产生了担忧。当时疑问聚焦在,已经有十多年新能源技术的沉淀,为什么拿出来“小车”钇为3,而不是主流车型?

  当时江淮给出的答案是,评判之下,钇为3更具可持续性,也更适合江淮。江淮钇为董事长、总经理夏顺礼表示,“我们构建了DI平台,找未来长远的、有最大规模的市场,我们长远地去做,就是这个想法。我们要重新定义纯电动A级车。”

  不过,市场数据并未给江淮的“求生之心”有所慰藉,江淮钇为并没有重新定义纯电动A级车。数据显示,上市一年之后,钇为3的销量刚过万辆。这个销量数据实在难言“救命”。

  推新乏力、低质低价,是造成江淮乘用车失利的主要原因,但江淮并未吸取教训,这些缺点也出现在了新能源车型上。作为一款技术门槛较低的纯电动汽车,钇为3上市初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,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信心。

  一记回旋镖,丢掉自主研发的回旋镖,让江淮的生机再次暗淡。当下,江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核心的竞争力。

  品牌力难塑,钇为难担大任,只能寄希望于华为。和华为的合作,真的会成为江淮的一根“救命绳”吗?

  根据规划,虽然有华为赋能,但合作打造的百万级别MPV车型,难成为走量产品,救命稻草最终还得靠江淮自己。

  介绍:BusinessCars是一家由沪上多名优质媒体人共同创办的自媒体平台。立志于用温暖而直指人心的文字,洞见、思考、解读,做一个小而美的冷静汽车行业观察者。